时间:2022-12-02 14:53:27 | 浏览:1274
轻盈而简约,
是瑞典设计的真谛。
Photo: Peter Kvarnström/mediabank.goteborgco.se
瑞典地标建筑多年来屡获殊荣:
“可持续性最佳建筑”、“北欧最大摩天大楼”
“杰出建筑工程奖”、“世界最大球形建筑”
“最受读者青睐的全球新地标Top5”
……
该项目预计于2025年竣工,
建成后将成为哥德堡的新地标。
Photo: Tham & Videgård/archdaily.com
地标,是城市精神最集中的体现,
地标建筑设计,
对于代表北欧简约典雅之风的瑞典,从不陌生。
“对于某一城市较熟悉的人,
愈来愈依赖地上标志作为向导,
来享受其独特、专有的特色”。
---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Photo: Peter Kvarnström/mediabank.goteborgco.se
“轻盈而简约”,
不仅仅代表着瑞典人的生活状态,
还包含着瑞典设计和地标建筑的真谛。
今天瑞典君将带大家环游瑞典,
一起去探索那些散落各地
散发着独特瑞典气质的地标建筑~
Photo: Melker Dahlstrand/imagebank.sweden.se
斯德哥尔摩
1.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 Stadhuset
瑞典民族浪漫主义代表作
Photo: Anna Andersson/imagebank.sweden.se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是著名建筑师Ragnar Östberg瑞典民族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完工于1923年。它位于瑞典首都市中心的梅拉伦湖畔,是斯德哥尔摩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诺贝尔晚宴的举办场所。
Photo: Simon Paulin/imagebank.sweden.se
Photo: Jeppe Wikström/visitstockholm.com
它的主体以800万块红砖建造,在高低错落、虚实相谐中保持着北欧传统古典建筑的诗情画意。右侧塔楼高106米,需要爬上365级台阶方可登顶。塔楼顶端为三个镀金皇冠,是瑞典王国的象征。
Photo: Ulf Grünbaum/Imagebank.sweden.se
Photo: Henrik Trygg/visitsweden.se
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每年在市政厅内部的蓝厅举办晚宴,在金厅举办舞会。全世界最杰出的人才每年在此相聚,一代接着一代,唯一不变的是市政厅内部的庄严与仪式感。
Photo:Jeppe Wikstrom/visitstockholm.com
Photo:Alex Ljungdahl/visitstockholm.com
王子画廊与塔楼是最受游客欢迎的两个地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穿越百年的瑞典式古典主义浪漫。如果幸运,还能看见新人在此登记结婚并举办小型仪式。
Photo: Yanan Li/visitstockholm.com
2. 爱立信球形体育馆 Ericsson Globe
世界上最大的球形建筑
Photo: Arild Vågen/wikipedia
爱立信球形体育馆于1989年开工建设,由Berg Arkitektkontor设计,耗时两年半。其外形犹如一个巨大的高尔夫球,直径为110米,内部高度为85米,可以容纳1.6万名观众观看演唱会。
Photo: Hans Strand/Folio/imagebank.sweden.se
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球形建筑,而且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成比例相似的太阳模型,以1:20000000的比例缩小后被安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
这里是瑞典国家男子冰上曲棍球队的主赛场,过去三年,还是瑞典电视台模仿《美国偶像》打造的选秀节目的比赛地点。其原名为斯德哥尔摩球形体育馆,但是在 2009 年被瑞典爱立信公司正式收购,之后改名为爱立信球形体育馆。
Photo: Ola Ericson/imagebank.sweden.se
Photo: Wikimedia Commons
球体外部于 2010 年增设了Skyview的轨道 ,建造时还采用了直升机进行组装。这里每到夏季就会人满为患,游客们可以通过乘坐这些透明的玻璃球到达球场顶部,从上空俯瞰整个斯京城的风光。
Photo: Tommy Andersson/imagebank.sweden.se
3. 卡罗林斯卡学院礼堂 Aula Medica
让自然光交织起舞的巨型艺术品
Photo: Tord-Rikard Söderström/archdaily.cn
卡罗林斯卡学院是瑞典著名的医学院,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以国际领先的科研水平和评审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闻名于世。学校礼堂始建于40年代,随着医学院的不断扩大,这一年久失修的礼堂已经无法满足学校目前以及未来的发展,因此学院重建起了现今的新礼堂。
Photo: Patrik Lindell/archdaily.cn
为了更好地突出大礼堂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功能,它既要供学院使用又要供公众使用,所以新礼堂摒弃了之前偏僻隐蔽的基地,选址于更加繁华且靠近城市街区风景的基地,从这里也可以很好地感受到当地的城市风光和人文风貌。
Photo: Tord-Rikard Söderström/archdaily.cn
Photo: Tord-Rikard Söderström/archdaily.cn
从内部看,礼堂主要采用了木结构搭建,可以容纳1000人左右。它不仅仅是一个演讲厅,在仪式方面的设计源于宗教,在建筑构造方面的设计源于剧院,这使得礼堂具备了特有的庄严感与仪式感。
Photo: Patrik Lindell/archdaily.cn
从外部看,礼堂设计从一开始就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扭曲的立面由平板玻璃窗格组成,三角几何的图案分布充斥在整个建筑立面上。日光,效率和能源消耗是规划三角几何光环时的关键标准,最直观的表述始终是倾斜的外墙,极大地增加了日光照射和能源利用率。
Photo: Patrik Lindell/archdaily.cn
在阳光充足的日子,礼堂内部光影斑驳,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这座矗立在城市街道交叉口上的建筑,鲜明且绚烂。
左滑查看更多斯德哥尔摩地标建筑
1
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
Photo:jann_lipka/imagebank.sweden.se
1
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
Photo:jann_lipka/imagebank.sweden.se
2
Sweco 办公大楼总部
Photo:Ulf H Börjesson/visitstockholm.com
3
林中墓地 Woodland Cemetery
Photo:Ulf Lundin/imagebank.sweden.se
4
地铁站 Odenplan station
Photo:Anna Hugosson/visitstockholm.com
5
Clarion Sign 酒店
Photo: Cecilia Larsson Lantz/visitstockholm.com
哥德堡
4. 齿轮大楼 Kuggen
建筑领域的可持续性代表作
Photo: Tord-Rikard Soderstrom/archdaily.com
齿轮大楼耸立在查尔姆斯理工大学(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旁的广场中心,由Wingårdhs设计建造于2011年。它从每一个角度看去都不一样,鲜艳的配色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楼被设置为接待处,以供学生们与外界的企业代表会面,二楼被用作展览空间,上层则向外租用做办公空间。整栋大楼里只有一座电梯——这是为了鼓励人们多运动,也许在楼梯上人们有更多碰面和相遇的机会。
Photo: Sofia Sabel/imagebank.sweden.se
大楼的外观非常别致,如同一个巨大的齿轮,采用六个色度的红和两个色度的绿色材料进行装饰,让人过目不忘,其旋转的排列方式,让整栋楼充满了动态美。激昂的红色斑块与对比鲜明的绿色斑块相碰撞,凸显出哥德堡这座城市的不拘一格和自由个性。
此外,齿轮大楼所配备的照明和通风系统采用了绿色技术,实现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也因此而荣获了2009年“MIPIM可持续性建筑奖”。
Photo: Lindman/archdaily.com
5. 口红大楼 Lilla Bommen
在港口边谱写的海与陆之歌
Photo: SteampipeProductionStudio/mediabank.goteborgco.se
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Ralph Erskine)花费了七年时间的努力,终于在1989年,于哥德堡市中心树立起了这座红白相间的摩天大楼。这座栖息在港口边上的后现代高层建筑,高约86米,共22层,看起来相当踏实而稳固。
哥德堡的人们通常称其为“Lipstick(口红)”,或者“Skanska摩天大楼”。远远看去,这座大楼配上水边停靠的大小船只,完全就像是一块由红白积木堆积起来的乐高作品。
Photo: wikidata.com
Lilla Bommen既是这座大楼的名字,又是这片港口附近区域的名字,或许正是因此,口红大楼建立起了陆上与水域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它与哥德堡的另一地标——歌剧院近在咫尺,不远处就是著名的三桅维京帆船。大楼的红白配色及其形状的灵感,来自哥德堡与船舶和海上贸易的联系。尽管该建筑的特殊设计和配色方案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但这仍然是哥德堡的特色地标和象征。
Photo: Malin Skoog/mediabank.goteborgco.se
Photo:Anders Wester/mediabank.goteborgco.se
6. 鱼教堂 Feskekörka
穿越百年的浪漫主义美学
Photo: Per Pixel Petersson/imagebank.sweden.se
Photo: @两两先生
这是瑞典最大的鱼市场,建于1874年,安静地立在运河边上。因为其外观与教堂相像,所以被人们称为“鱼教堂”,这里有各种鱼贩和餐馆,主要供应鱼类和贝类食品。
Photo: Frida Winter/goteborgco.se
尽管这座建筑已有将近150年的历史了,但你不得不承认,它的设计感仍然在线,它的美感也风韵犹存。
斜尖的白色屋顶像极了覆盖着的一层白雪,大扇的玻璃窗用木质框架隔开,里面透出温暖的黄色灯光。一切倒映在运河的波光里,仿佛在诉说逝去的时代以及前人们的生活故事。
Photo: Anders Wester/goteborgco.se
一早步行到港口,在这里你可以买到最新鲜的鱼虾,说不定还会碰上正在精心挑选新鲜海鲜的大厨。你也可以到楼上的餐厅去享受海鲜美味,又或者只是休闲得坐在运河旁边小憩一阵子,感受这座城市市井气息和真实氛围。
鱼教堂每周二至周五早上六点半开放,非常值得你早起去那儿逛逛。
Photo: Studiografen_Tim Kristensson/goteborgco.se
左滑查看更多哥德堡地标建筑
1
Bastun公共桑拿浴室
Photo:Anton Olin/mediabank.goteborgco.se
2
温室花园 Palmhuset
Photo:T_Peter Kvarnström/goteborgco.se
3
哥德堡歌剧院
Photo:Jorma Valkonen/mediabank.goteborgco.se
4
东部墓园 Eastern Cemetery
Photo: Per Pixel Petersson/imagebank.sweden.se
马尔默
7. 旋转大楼 Turning Torso
北欧最高摩天大楼
Photo: Aline Lessner/imagebank.sweden.se
但凡你来过马尔默,一定不会无视掉这座鹤立鸡群的旋转大楼。站在远处观望,你也许会觉得它像平原上耸立的海市蜃楼;站在其脚下仰望,你也许会感到天旋地转站不稳脚跟。
它曾被美国《私家地理》杂志评选为“最受读者青睐的全球新地标”前五强。
Photo: Justin Brown/imagebank.sweden.se
这座矗立于马尔默西港区的摩天大楼于2005年竣工正式向公众开放,原型是一个名为“扭转的躯体(Twisting Torso)”的白色大理石雕塑,由西班牙雕塑家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创作,HSB住宅合作公司一眼看中这个雕塑作品,说服雕塑家以其为灵感设计了该建筑。
实现了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所说的:“我希望建造与众不同、技术上独一无二的东西”。
Photo: Robert Craig McMillan/Pinterest
旋转大楼高190米,共54层,被分九个区层。每个区层的方向都跟下面的区层不同,而2800块外墙和2250块玻璃幕墙均以1.6度旋转。当中头尾两个区层的旋转角度成直角,于是整座大厦看起来犹如扭了一圈的毛巾。
Photo: Aline Lessner/imagebank.sweden.se
大楼内部不同的单元设计分别体现不同的现代生活方式,有私人居住空间、商务办公空间,居民们还能享受健身中心、桑拿浴场、晚宴活动,甚至是温控酒窖。视野最好的当属大厦顶层,可将瑞典中南部的美景尽收眼底,游客可以在这里俯瞰马尔默、厄勒海峡以及海峡对岸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8. 厄勒海峡大桥 Öresundsbron
世界上承重量最大的斜拉索桥
Photo: @ojakobss/Instagram
瑞典与丹麦两国共建的厄勒海峡大桥,大概是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所连接的丹麦东部地区和瑞典南部地区几近成为北欧及波罗的海地区国际性都市群最密集、经济最活跃、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
该桥全程跨度16公里,连接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和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于1995年动工,2000年5月完工,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承重量最大的斜拉索桥,获得了国际桥梁与建筑工程协会颁发的“杰出建筑工程奖”。
Photo: @ojakobss/Instagram
大桥从马尔默出发,海峡中建造了一座人工岛,靠近哥本哈根的一段是铁路与公路合用的海底隧道,因此大桥由三部分组成,其中8公里桥梁、4公里人工岛上公路、4公里海底隧道。
许多丹麦人在房价较低的马尔默居住,每天往返厄勒海峡大桥通勤去对面的哥本哈根工作,单程火车只需要半小时而已。
Photo: @ojakobss/Instagram
左滑查看更多马尔默地标建筑
1
马尔默火车站
Photo:Werner-Nystrand/imagebank.sweden.se
2
Emporia 购物中心
Photo:Tord-Rickard Söderström/visitsweden.se
3
Ribersborg’s kallbadshus 冷水浴场
Photo:Anton Olin/visitsweden.se